改善民生拓展需求重视基础研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亮点纷呈 |
出处: 作者:黄 发布时间:2021-03-08 10:42:30 |
新华财经北京3月6日电(记者 余蕊)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5日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提请大会审议。针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新亮点,业内专家表示,今年的报告兼顾短期和长远,为“十四五”乃至未来十五年的发展做好开局准备。报告提出的多项惠民生举措不仅能增进民生福祉,更能够扩大市场、增加需求;而强化就业优先、为市场主体纾困及对基础研究的重视,都成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亮点。 兼顾短期和长远 今年GDP增长预期目标在6%以上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今年经济增长将呈现持续恢复、向上发展的态势。 “今年经济增长划了一个底线,不低于6%,但是没有上线,并且提出‘十四五’期间要促进增长潜力充分发挥,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张立群认为,按照目前的安排和部署,今年GDP增速应该在8%以上。 “过去这些年我国的GDP增速都在6%以上,但去年仅有2.3%,如果希望去年和今年的平均增长水平维持在6%左右,那么今年GDP的增速应该达到8%以上。再加上现在扩大内需,解决需求不足矛盾,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因此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应该会更大一些。”张立群说。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陈玉宇认为,6%以上经济增长的目标是符合实际的、审慎的,而且也是有信心能完成的。 “GDP增长6%的目标,其实表达了我们在去年成绩基础上的自信和乐观,今年不需要出台更多的刺激政策,我国经济仍将会保持活力。”陈玉宇说。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陈玉宇认为,2021年的任务目标因此更加兼顾短期和长远,利于与今后目标的平稳衔接。 “2021年的目标比前几年多了中长期的考量,这意味着我们在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的政策是兼顾短期和长远的。”陈玉宇说,2021年的经济发展任务不仅仅为了2021年,而是为“十四五”乃至从现在到2035年,即未来十五年的发展做好开局的准备。 继续强化就业优先及为市场主体纾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宏观政策要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保持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转弯。同时,政府工作报告还要求,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就业优先政策要继续强化、聚力增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扩大内需、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将其作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主要抓手,在更高的层面进行安排和部署。同时,把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改革形成支持内需持续良好发展的制度。”张立群认为,目前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消费增长乏力、投资后劲不足,相应地要更大力度扩大内需,巩固经济全面恢复向好的基础。 “不急转弯,是指从救急性政策向常规性政策的调整,但不意味着要放弃促进经济增长潜力进一步释放、推动经济进入合理增长区间的政策努力,这是两个问题。”张立群说。 陈玉宇认为,就业优先既是使中国经济保持活力的长期举措,也是解决收入差距和消费不够强劲的短期举措。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有许多产业会增长缓慢,甚至衰落,还有许多产业会兴盛起来,因此劳动力要从衰落的产业被配置到新兴的产业里。其中,既包含跨产业的配制,也包含跨地区的配置,甚至农村到城市的配置,小城市到大城市的配置,因此会产生劳动力市场配置的交易成本。”陈玉宇说,“为了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各级政府部门、企业、社会机构要群策群力,不断减少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障碍,减少劳动力市场的交易成本,这是非常关键的。” 中国有3000多万中小微企业、9000万个体工商户,它们为4.4亿的城镇就业人员、2.9亿的农民工就业做出重要贡献。2020年,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受疫情冲击很大,为市场主体纾困成为今年宏观政策的一个重点。 “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抗风险能力弱的市场主体,我们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如果市场主体出了问题、就业出了问题,那基本民生也会出问题,我们实施的政策围绕着市场主体来进行,所有政策的制定实施,主要的着力点就是帮助抗风险能力弱的市场主体渡过难关,目标就是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说。 孙国君表示,除了减税降费等政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减轻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方面,要推动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坚决整治妨碍货车通行的道路限高限宽设施和检查卡点,中小企业宽带费用要再降10%等。 惠民生能够拓展需求、扩大市场规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多项增进民生福祉的措施。例如,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增加30元和5元,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在教育公平上迈出更大步伐,更好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等等。 在业内专家眼中,惠民生举措不仅能增进民生福祉,更能够扩大市场、增加需求。 陈玉宇认为,中国有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可是真正的市场规模来自人口数乘以人均收入。因此,惠民生的措施,会带来人们当期收入的提高,能够扩大中国的市场规模。同时,公共服务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福利水平、健康水平、受教育水平,都为中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打下基础。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收入差距的缩小,是使中国扩大内需、市场保持活力的根源。” 陈玉宇说,“我们的城镇化、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再工业化都需要面向数以亿计的普通百姓,创造更稳定、更可持续的工作岗位。” 重视基础研究成为一大亮点 一些学者认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基础研究的重视,是一大亮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 “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增长很快,也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但是我国研发经费投入主要在试验发展领域,主要用于成果应用转化,是‘跟跑’领域。2019年我国研发投入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占比分别为6.0%、11.3%和82.7%。但在‘领跑’的基础研究领域,远低于美国约15%的水平,比其他欧美创新性国家也差很远。”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杨永恒说,试验发展主要是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进行测试、转化、应用,却占用了我国82.7%的研发投入。 杨永恒认为,今年提出“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也明确要求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 “当前,基础研究已经日益成为推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源泉和动力。基础研究非常重要,事关长远,但同时投入大、见效慢、不确定性高,企业积极性较小,因此需要政府发挥独特作用,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并积极鼓励企业和社会多渠道投入。”杨永恒说,“我国一些被‘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短板就在于基础研究的不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加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意味着未来将把基础研究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作为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重点来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