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

徐向春:何以破除钢铁业“内卷”之困?唯有减产!

出处: 作者:郑杰 发布时间:2025-03-20 17:09:11

经历三年的价格跌幅超40%,行业利润下降93%,钢铁行业目前陷入了“内卷式竞争”。该如何走出困境?产量压减存在什么样的误区?全年钢价是否有望企稳甚至反弹?

针对以上问题,本次专访邀请到上海钢联资讯总监徐向春,展开探讨。

 

核心观点:

1、国内外经验表明,市场化去产能要经历一个漫长反复过程,产能退出机制不通畅使去产能过程更加复杂,在未来3、5年内不会有明显效果。如果过于倚重价格竞争策略来实现优胜劣汰,很可能使钢铁行业陷入长期亏损困境。

2、产能过剩并不必然导致行业长期低迷,主动减产是行业走出困境的必要条件。水泥企业和行业协会积极转变观念并形成共识,实现了从“量本利”到“价本利”的重大转变,积极实施错峰生产,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值得钢铁行业借鉴。

3、减产可分为被动和主动两种。被动减产是市场倒逼式减产,在供需矛盾突出时期无法打破螺旋向下,也可称为“慢性自杀式减产”。主动减产则是预期需求下降或其他原因供应端主动减少,钢厂提前计划减产并公之于众,相当于供给曲线左移,效果明显优于被动减产,可称为“自救式减产”。虽然主动减产不是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之策,当前又是钢铁行业解困的优先方案。

4、对于主动减产,企业和地方政府需要打破诸如“增加固定成本、就业岗位、职工收入下降、影响工业增加值、影响经济增长”等误区,不盲目追求产量,应以利润为先。

5、当前宏观政策与库存周期都有利于钢价企稳回升,但扩产冲动随时会打破脆弱平衡。“宏观底”已经踩稳,是否主动减产将是“市场底”形成的关键所在。

 

以下是采访实录:

问:过去业内对产量压减的争议颇多,认为应当放手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优胜劣汰出清过剩产能是唯一途径。您怎么看?

答:淘汰过剩是市场的基本功能,通过充分竞争优胜劣汰、兼并重组,将低效和落后产能淘汰出局,使市场达到新的平衡,重获产业生机。因此针对钢铁需求下降、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业内主张通过打价格战,把30%、40%企业“熬”到主动退出市场,最终实现产能出清。

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市场化去产能要经历一个漫长复杂过程,也伴随风险,必须得到相关政策的有力支持才可能实现产能的安全有效退出。

首先看欧洲钢铁业的历史经验。在1973年钢材需求见顶后,欧洲钢铁业进入深度调整期,欧共体实施“达维尼翁计划”,首先采取限产保价、限制进口等措施救助钢铁业,这一阶段历经了5、6年。在第二阶段,1980年欧共体开始决定各国削减产能,鼓励钢厂兼并重组化解产能。1980~1985年,欧共体10国共削减了热轧钢材能力3000万吨及相应的炼钢炼铁能力,雇员从67万减少到39.7万人,下降了40%,为了应对重组和关闭产能导致的大规模失业,政府给予了大规模补贴,据相关机构估计,在此期间,欧共体共耗资364亿欧元。

欧洲经验说明有效化解产能过剩要“两条腿走路”:一是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兼并重组,优胜劣汰,二是要有巨额的财政支持。就我国内情况而言,需要化解的过剩产能不是区区几千万吨级别,很可能超过上一轮去产能的规模,更重要的是大规模的财政支持尚未列入去产能工作议程。可以预料,在未来若干年内,在没有有力政策支持下,通过市场化方式来大规模化解过剩产能是无法实现的。

其次,由于市场化、法治化化解过剩产能机制仍不健全,我国钢铁产能出清过程比欧洲更加错综复杂。钢厂资产重、规模大,往往是当地的支柱企业,而地方政府承担着稳就业、保民生、稳增长重任,对钢厂破产倒闭退出市场并不乐见,一些本该退出的劣势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新股东盘活资源等方式“起死回生”。举两个例子,据媒体报道,在目前钢铁的寒冬阶段,一家停产7、8年的钢厂于去年重新点火生产;另外一家因资金链断裂多次停产的钢厂,通过多方努力屡停产屡复产。从行业角度来讲,这些企业无疑应该退出,但从地方经济社会角度来讲,这些企业有“重生”的必要性,因而地方保护主义时常导致市场规则失灵。由于产能退出机制不通畅,即便钢厂破产退出了市场,但过剩的产能依旧存在,并以各种方式再次进入市场,优胜劣汰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剧烈的市场出清方式可能使钢铁行业面临重大风险。钢铁行业销售利润率连续三年徘徊在0.5%附近,资产负债率从2021年的60.9%上升至2024年的65.3%,距2015年66.4%相距不远,一旦今年价格继续下跌,负债率很可能触及前期高点。社会各界对钢铁行业负面评估将会越来越多,尤其是银行业,一旦看衰钢铁行业,将其列入风险较高的清单,后果非常严重。回想一下2013年银行“闻钢色变”,针对沾“钢”的企业,以各种方式惜贷、抽贷,仍然历历在目。如果没有融资支持,身处调整期的钢铁行业将更加雪上加霜,即使优质头部钢厂也难以独善其身

总之,市场化去产能是化解过剩产能的必由之路,但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当防止陷入认识误区,避免以市场化去产能名义无休止地打价格战,陷入“内卷式”恶性竞争,导致钢铁行业陷入长期亏损泥淖。

 

问:既然化解产能过剩要经历漫长时期,那么在完成这一目标之前,钢铁行业是否会陷入长期低迷?

答:其实也未必那么悲观,产能过剩并不必然导致行业长期低迷。水泥行业提供了成功经验,产能过剩程度与钢铁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产能利用率长期徘徊75%以下。更何况水泥需求在2014年已经见顶,较钢铁需饱和提前了6年,深受产能过剩困扰,应该说比钢铁业前景还要惨淡,但事实并非如此。

为了应对产能过剩,水泥企业、行业协会积极转变观念并形成共识——水泥行业经营理念实现了从“量本利”到“价本利”的重大转变。

“量本利”,是指企业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最多的产品,从而获取最大利润的经营策略。简单地说,通过放量来降低单位固定成本,从而取得效益,是企业常用的“法宝”。然而这一“法术”在产能严重过剩情况下就失灵了。

“价本利”则是一种全新的盈利模式,即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本着以销定产的总体思路,一方面合理安排产能利用,保证产品价格合理稳定,积极推进错峰生产和停窑限产,从供给侧发力,缓解供需矛盾,促进产品价值回归,重塑竞争有序的行业生态。

2014年,水泥行业首先在北方地区尝试秋冬采暖季错峰生产,取得良好效果。2016年10月,工信部、环保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水泥错峰生产的通知》,部署2016年至2020年期间水泥错峰生产,各省市积极落实,由此推动了全国水泥错峰生产地域和时间常态化,如山西省建材工业协会《关于做好2024-2025年度水泥行业错峰生产工作的通知》提出,采暖季期间错峰生产时间120天,非采暖季错峰期间错峰生产次数不少于四次,错峰生产时间不低于80天。自2015年以来,水泥行业经营情况与钢铁业拉开差距,最好时销售利润率达到18.5%,把钢铁业远远甩在后面。即使2023年困难时期,水泥行业销售利润率仍有4.3%,远高于钢铁行业的0.7%,

实践证明,由于行业自律性强,主管部门和地方政策有所作为,供给端的有效调控减轻了产能严重过剩压力,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减少水泥价格波动幅度,有助于稳定和强化市场长期和理性预期的管理,弱化非理性预期。同为基础原料行业,水泥行业应对产能过剩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钢铁行业学习借鉴。

 

问:所以您认为钢铁行业要脱困,主动减产必不可少?

答:国内钢铁需求连续四年下降,从2020年的10.5亿吨降至2024年的8.9亿吨,降幅1.6亿吨,粗钢产量10.65亿吨均降至10.05亿吨,降幅仅0.6亿吨。粗钢产量之所以没有同步下降,是通过出口消化了部分过剩产量,看似减产压力不大,但是四年钢材价格累计下跌40%,行业利润下降93%,充分说明了钢铁供应过剩的严峻性。况且2024年钢材出口超过1亿吨,已经触及出口“天花板”,未来大概率也会下降。可以预见,钢铁内需外需均无法承受如此高的产量,钢铁行业必须通过减产才能实现供需平衡。

减产可分为被动减产和主动减产。被动减产是市场倒逼减产,钢厂不愿意失去市场份额,以量换价,价格不断下跌,钢厂亏损严重不得不减产。当价格企稳反弹、钢厂经营压力减轻时,又纷纷恢复生产,再次陷入新一轮下跌,然后再减产,循环往复。这种亏损式倒逼减产,使企业持续失血,无异于“慢性自杀”(2015年和2024年的钢产量下降属于亏损性减产)。

主动减产则是基于预期需求下降或者其他原因,供应端主动减少,钢厂提前计划减产并公之于众,其效果明显优于被动减产。从经济学原理来讲,主动减产相当于供给曲线左移,在市场供应平衡时公布减产计划会刺激价格上涨,如2018年秋冬钢铁错峰生产和2021年粗钢减产政策属于此类情况。而在供应过剩、市场持续下跌时公布减产计划有助于价格企稳反弹、改善钢厂经营状况,2022年以来的产量调控属于此类。因此,主动性减产也可称之为“自救式减产”。

当然,主动减产不能视作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之策,而是一种过渡性工具,但当前又是钢铁行业解困的优先方案。

 

问:但对于主动减产也有一些担心。钢厂认为会增加固定成本,就业岗位减少,职工收入下降。地方政府则担心减产会影响工业增加值、影响经济增长。您怎么看?

答: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减产并不是大规模、长期减产。尽管产能产量过剩,但中国仍是一个广大的市场,有9亿的需求规模。根据我们研究,最近几年市场供应过剩量不足5%,也就是说如果产量动态下降5%,相当于年产量减5000万吨,就会对钢材价格产生支撑,市场信心得以稳定,同时也会显著抑制原料价格,一升一降,钢厂盈利会得到明显改善。

因此,只要安排得当,事先统一筹划,产量并不是集中在某时间段集中减少,而是统筹在一年的时间周期里按计划逐步推进,既不会对钢厂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也不会减少工作岗位,而钢厂利润增加亦会使得职工的收入增长。

实际上,钢铁行业已经进行了几次控产量试验。如节能降碳、重污染天气下硬性约束钢铁产量,2018-2020年“三年蓝天保卫战”期间,重点地区实施“秋冬季节错峰生产”,以及2021年冬奥会期间,京津冀地区钢铁压减30%,这两个时期铁水日均产量明显降低,全国高炉产能利用率平均下降5个百分点,钢材供应明显收缩,支撑了钢材价格和钢厂盈利水平。

尤其是2022年一季度,需求端的房地产行业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剧烈调整,严重拖累钢材需求,导致钢材价格在下半年大跌16%。到了2022年上半年,虽然继续面临房地产猛烈收缩并叠加疫情双重影响,但是上半年钢材价格并未继续下滑,反而企稳反弹,钢铁行业上半年利润826亿。究其缘由,主要是冬奥会期间,京津冀地区产量同比压减30%,使得全国一季度钢产量同比下降10.5%。供应端的剧烈收缩使得市场实现了供需动态平衡,短暂地稳定了市场价格。然而,冬奥会结束后,二季度钢铁生产不受限制,产量迅速恢复,产量一度接近至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供需关系不断恶化,6月底钢价再次大跌,下半全行业亏损400多亿元。2022年的正反两方面例子充分说明限产对行业的积极作用非常明显。

第二个问题,表面上看,工业增加值与产出(通常理解为产量)成正比,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增加值并不等同于销售收入。按收入法计算,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而当前钢铁行业形势“一稳三降”,即固定资产折旧基本稳定,职工收入普遍缩水,上交税金减少,钢厂利润下降。我们统计了31家上市钢企2021年净利润+纳税+人工三项支出合计1333亿,2023年仅为383亿元,降幅达71%。也就是说这几年虽然努力维持了高产量,但是企业利润下降甚至亏损,上缴税减少,职工收入也下降。由此推算,这几年努力维持产量不减,但并未带来钢铁行业工业增加值的平稳,非常可能是下降的。

由于地方政府往往把工业产值等同于工业增加值,为了经济增长,就简单地要求钢厂产量不降反增。举个例子,部分地区提出今年工业经济一季度开门红,要求钢铁行业一季度产值同比增长10%以上。一般而言,产值基本上等同于销售收入,销售收入是产量与价格的乘积。今年一季度钢材价格同比下跌约10%,如果要实现产值同比10%,那意味着钢材产量同比增长22%。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当前钢材需求下降的情况,供应增长22%将会是一个什么结果:价格大跌、钢厂亏损扩大,产值增长10%将是一句空话。

进一步来讲,盲目追求产量也不符合高质量发展内涵。高质量发展是居民有就业、职工有收入、企业有利润、政府有税收的发展。但是我们看到,在需求下降的情况下,一味要求保持高产稳产,供需严重失衡,一方面钢材价格大幅下跌,另一方面导致原料成本居高不下,结果是钢厂经营普遍陷入困境,税收、收入双降。因此说,目前盲目追求高产量所得到的结果,没有一条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

 

问:可以看到政策端已经存在积极预期了,那么今年钢材价格是否有反弹机会?

答:2025年的钢材市场总体来看是“踩稳政策底,寻找市场底”的过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物价合理回升的政策目标也意味着钢材价格“政策底”的形成。从需求端看,预计全年粗钢消费降幅收窄,下降3%。受国际贸易摩擦影响,钢材出口将高位回落,初步估计下降1000万吨。预计2025年内外需合计减少约4000万吨。

今年市场能否止跌回稳,行业景气能否回升,关键在于供应端能否收缩,也就是减产的力度和方式。值得期待的是,国家发改委《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出2025年持续实施粗钢产量调控,推动钢铁产业减量重组,为钢铁主动减产释放出政策信号。

我们据此对全年市场做了三种情景预测:

一,如果明确向社会公布减产目标,并且逐级落实执行到位,市场悲观预期将得到扭转,钢材价格将前低后高的反弹走势,全年均价与上年持平,与此同时,对铁矿石价格形成有效抑制,行业经营情况有所改善。

二,如果主动减产方案不明朗,市场无从知晓,并且减产力度和进度不一。网络“小作文”捕风捉影,市场情绪波动无常,钢材价格下跌有支撑、上涨无动力,呈现底部震荡走势,全年均价比上年下跌3-5%,行业经营情况难以改善。

三,减产方案“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或者说主动减产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搞数字游戏,糊弄市场,那么市场将会用脚投票,负反馈交易策略盛行,价格反复下跌,政策性底部也将被打破,行业经营状况继续恶化。个人估计,前两种可能性较大,第三种影响发生概率较小,可能性不超过20%。